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现在的书籍太多了。古时候,一个人一辈子出一本书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现在的人出书似乎很容易,市场上充斥着各类书籍,不过知识含金量却稀薄起来。书海无涯,而吾生有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的阅读爱好是从中学时代养成的。语文课本上优美的文章常常使我陶醉,语文读本更是打开了我的眼界,诗歌、散文、小说、人物传记、科普,无所不看。政治家的热忱、科学家的缜密、思想家的深邃,文艺家的典雅……..那些不朽的篇章,不断叩击着我的心灵,给我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影响。我一边阅读,一边琢磨文章的语言修辞,谋篇布局,体会作者所阐扬的人生与社会哲理。从阅读中,我了解了历史与文化,增加了知识储备,获得了人文熏陶,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能力,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帮助。
上了大学后,我更是经常泡在图书馆里自由阅读。从《诗经》《楚辞》到现代诗歌,从文学、史学到哲学美学,总之读的很杂,涉猎较广。一开始读书,主要为满足兴趣,开阔视野。不过读书太杂便会失之于浅薄。所以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便确定了自己的阅读方向,更加专精,读书更加深入。对于专业书,经典的书,我喜欢慢读,精读,反复读,直到将其核心内容与精神内化于心。如读《论语》,每一句话都要参考各家注释弄通原义,决不囫囵吞枣,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跟导师学习期间,我从思想阐发转入文献研究,探得做学问的门径,这对于我后来的读书和工作,都有莫大意义。
读书为有用而读,也要为“无用”而读。有用与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时候,无用可以有大用。我的读书,一多半是围绕专业而读,为教学而读,但我也喜欢不计功利地读。太功利,人就会变得偏枯无趣。古人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这个“用”不是实用,而是为明白道理,修身养性,启迪心智,使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网络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方便,但是快餐式的阅读也带来不少负面后果。知识碎片化、品味低俗化、理解浅薄化倾向严重,很多人满足于从二道贩子那里获取知识,不愿意读原著,难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我主张选择精品、原著精读,整本地读,反复地读,带着疑问,边读边思考,真正将人类文化的脉络与精神烂熟于心。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绚丽多彩的人生是有多方面需求的,文明人群除了必需的惬意的物质需求外,还必须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书籍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营养品。人类历代人文学士如群星丽天,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珍品,足资后人品读。通过阅览古今中外的精品杰构,我们可以从中挹芳揽萃,含英咀华,陶冶性情,受到高洁的情思洗礼,获得健康的精神享受,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赵普,繁峙中学历史教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 研究生学历,喜好读书、旅游、写文章。
编辑:高宝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