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教学策略分享
高三化学组 赵雅琦
教育部关于做好 2024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发布,明确了山西将会在 2025 年参加第五批高考改革考试。这一重要政策动态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一、政策解读,明确方向
新高考改革意味着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在化学学科的复习教学中,我们必须紧密围绕政策导向,精准把握改革的核心要义。首先,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不再仅仅强调知识的记忆和机械运用,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新政策强调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化学教学不应孤立进行,而应与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建立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此外,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考查将更为突出。我们需要确保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精通化学知识,还能在实验环境中熟练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深入解读政策还要求我们关注评价方式的变化。新高考可能会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注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准确理解并顺应新高考改革政策,是我们制定科学、有效的化学复习教学策略的首要前提。只有紧跟政策步伐,明确方向,我们才能为学生在 2025 年新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化学人才。
二、高考资料解读
在教研教学的深入探索中,一系列极具价值的文件和材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高考试题分析等丛书。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点由“一核四层四翼”构成。“一核”作为考察目的,精准概括了高考的核心功能,清晰地回答了“为什么考”这一关键问题。其旨在通过高考这一重要途径,选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同时引导教育教学朝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向迈进。“四层”聚焦考察内容,是将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精心提炼,切实回答了“考什么”的疑问。这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其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翼”侧重于考察要求,是教育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明确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和复习策略需要注重基础性,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强调综合性,培养学生整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突出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应用性,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深入研究这些重要的文件和材料,将有助于我们在 2025 新高考化学的复习教学中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在了解了高考评价体系之后,我们就要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组成与结构”的教学中,课标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学习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的饱和度、键的类型,分析键的极性,能依据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分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度、适时、适当的引入电子效应,帮助学生更准确和深入把握科学内涵,彰显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最核心思想。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场效应和共轭效应。诱导效应能够使学生理解不同原子或基团对分子中电子云分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判断化学键的极性和反应活性。场效应则让学生从分子的空间结构角度去思考分子内的静电相互作用,进一步丰富对有机分子性质的认识。而共轭效应则揭示了分子中电子的离域现象,对于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颜色以及反应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入这些电子效应。比如,比较乙醇和乙酸乙酯中氧原子的诱导电子效应,在乙醇中,羟基的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较强,使得乙醇中的氢更容易解离,表现出一定的酸性。而在乙酸乙酯中,酯基中的氧原子同样对周围的电子云分布产生影响。再比如,在探讨苯环的化学性质时,阐述共轭效应如何使得苯环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分子的三维结构,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子效应的作用。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学的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应对新高考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再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和速率的课程标准学业要求中,希望学生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能用一定的理论模型来说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阿仑尼乌斯公式等公式放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定量的计算,去分析定性的结果。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如何确切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在实际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或者实际的化学反应案例,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比如在探讨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运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计算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从而直观地展示出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加快的定量关系。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满足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定量分析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新高考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准确地进行解答。
3.《中国高考报告》
应该从真题入手,研究《中国高考报告》,深入剖析考题的命题方向、命题原则。例如,要充分关注核心价值观在试题中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对能力素养的考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巧妙利用情境载体,让试题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科学前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关键学习能力。例如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繁杂的题干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导,得出合理的结论;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未知,构建科学的思维模型;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并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典型的高考真题进行详细讲解和拓展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关键能力。同时,创设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三、教学启示
1.考、教衔接,重教材、重基础
在夯实基础方面,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教学回归教材,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打牢发展的根基。我们在 2024 年黑吉辽卷中看到第三题是必修一 37 页和选择性必修三 63 页的课本内容。这充分表明了高考对于教材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熟读和理解,不能让学生忽视课本而盲目追求课外资料。对于教材中的重点概念、公式、定理等,要让学生不仅能够背诵,更要能够透彻理解其内涵和应用条件。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针对高考中直接考查教材内容的题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熟悉这类题目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在考试中遇到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回答,为取得高分打下坚实基础。
2.育人价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地文化特色入题,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化学学科上的体现,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提升化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可以在化学试题中融入古代的炼丹术、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中医药中的化学原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领域的智慧和成就。同时,结合现代我国在化学科研方面的重大突破,如新型材料的研发、绿色化学工艺的创新等,展现我国在化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专题讲座、开展化学与文化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化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力。
3.关注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强化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五育并举,深入挖掘试题素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化学教学与考试中,可以引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分析食品添加剂的成分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饮食观念;探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
同时,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化学科普宣传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在试题素材的选择上,注重展现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这些方式,真正将五育融入化学教育,发挥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4.彰显学科特质,引导注重实验教学
彰显学科特质,引导注重实验教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考察实验探究能力是化学的鲜明特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联系科学实践与概念的关系,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引导教学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教师要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实验方案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提升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数据都至关重要,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组竞赛或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更能为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5.强化思维品质考查,落实核心素养
加大创新,强化思维品质考察,落实核心素养。加强思维品质考察,通过创设新情景,新设问角度,同时通过丰富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强化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考察,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固定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设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试题中设置开放性的实验探究题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可能出现的误差及改进措施。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
6.把握命题方向,构建思维模型
把握命题方向,建构思维模型。基于试题结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的建构,从核心的化学反应出发,面对陌生反应,要明白反应的主要原理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条件,原料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如何提高浸取率,产品分离提纯过程中关联了物质的什么性质,反应条件控制和原料的循环利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排放物是否是无害化处理,所需产品的产率计算等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这样的思维模型,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个环节的关键要点。例如,在讲解原料预处理时,分析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后续反应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原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在探讨提高浸取率的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温度、浓度、搅拌速度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产品分离提纯,要让学生清楚不同物质性质与分离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根据溶解性差异选择结晶法,根据沸点不同选择蒸馏法等。在反应条件控制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从而能够合理优化反应条件。同时,强调原料循环利用对于节约成本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无害化处理排放物的必要性和方法。
通过这样系统的思维模型建构,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时,能够迅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7.提升课堂效率
在进行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记住,课上比课下重要,知识梳理比背诵重要,讲透比重复重要,数据比感觉重要,反思比刷题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
课上是学生集中精力、高效吸收知识的关键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上时间,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知识梳理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系统和深入,远胜于机械的背诵。
把知识点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本质和内在逻辑,比起简单重复更能提高教学效果。数据能够提供客观、准确的教学反馈,依据数据进行教学调整比仅凭感觉更加科学合理。
反思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深度总结,通过反思能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改进,其效果远胜于盲目刷题。注重教学和学习的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远比追求数量更有意义。
总之,牢记这“六个重要”,能够让教学更加科学、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对于 2025 新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策略的研究任重道远。我们需以科学的理念、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将策略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行动,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开辟通途,期待他们在新高考中书写辉煌。
作者简介:赵雅琦,繁峙中学化学教师,从教10年,热爱化学,热爱教育。喜欢从理科角度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 | |||
审核|张俊珍
![]() |
![]() |
![]() |
![]() |
![]() |